甜瓜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重走潇贺古道61下篇从永州到贺州,两
TUhjnbcbe - 2024/4/28 17:10:00
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6683.html

南岭,这一片绵延约千米的“破碎”山脉,横亘在南中国大地上。它挡住了北方的冷空气,分割了水系,还成了秦帝国统一中国的“挡路石”。

为了翻越这片称之为“南岭”的分割地带,自秦修新道始,历经西汉、明清等数个朝代的接力,才使得沟通潇水和贺水的潇贺古道主干道全程贯通。

数千年时光里,古道上走过无数身影。舜帝南巡走过;秦军呼啸而过;徐霞客也信步游历……还有数不清的百姓和商贾,在古道上南北穿梭。

他们来了,走了,一遍遍在大地上留下的刻痕,累积成今天族群交融、文化交融的盛况。

潇贺古道西线陆路行走路线,红点标注点为行走中我们遇见的凉亭、风雨桥以及古村和古城。

上一期,我们沿着潇贺古道这条“高速路”,走到了湖南境内的最后一个村庄岩寺营。

今天,请跟随麒大宝一起进入入桂第一村――岔山村,沿潇贺古道奔向大海!

――湖南人来卖黄豆,广西人“瞟学”技术

航拍岔山摄影/陈正

离开湖南岩寺营村,驱车前往岔山村,看着导航上的光标一点点移动,最后停留在了湘桂曲折的分界线上,入桂第一村岔山村便到达了,整个过程还用不到5分钟。

布满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将我们引到了一个飞檐翘角的门楼前,门楼上挂着一块木牌匾“潇贺古道第一村”,门楼后是一条蜿蜒曲折且光线稍暗的古街。

古街两旁,砖木结构的两层房屋挨得很近,三个人并肩而走就稍显拥挤了,或许只容得下一个人肩挑两个小箩筐经过。

91岁的何娇娥拍摄/陈正

广西贺州是世界长寿市,境内不少老人已过耄耄之年。住在岔山村的91岁老奶奶何娇娥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流传的一句话‘要想富,磨豆腐’,岔山村的商铺多卖豆腐或是烧酒。”何娇娥忆起往昔,“磨豆腐需要豆子,岔山村的商铺就会从湖南人手里买磨豆腐的豆子。”过去,从湖南来的人总会挑着装满黄豆或是姜的箩筐从岔山村的小道走过。

湖南人在岔山村小道上来来往往带来了黄豆,但没有带来黄豆的种植方法。于是岔山村人到上甘棠去买黄豆的时候,顺便看看他们是怎样种黄豆的,把技术学回来。

因为位于湘桂边境,岔山不仅与湖南商贸往来频繁,“过庙会的时候,还会请湖南兰溪瑶族乡的人过来砍牛祭祖”。湖南上甘棠村的人还会与离岔山不远的秀水状元村通婚,“有秀水的女孩嫁到了上甘棠村。”何娇娥说。

时光流逝,带走了岔山村往来商贾的繁华,一度落寞。如今,岔山古街的商铺在融入“城市元素”后再度营业。以前闲置的店铺改成了“图书吧”;以前地下一层的牛栏屋改造成了“岔山牛栏吧”;一家卖梭子粑粑的店铺里,三个穿着瑶族服饰的小姑娘羞涩地给客人倒茶水。

一座房子的外墙上,四条大红色条幅写着“昂扬”的广告语,如“全力打造村头怀旧,荷塘映日,绿野登高,铁铺感怀等新景点”。

交通工具的更迭,人们不再依赖这条古道翻越南岭时,这条最初因军队、南北行人或商贾来往、停歇、交易而繁盛的古街渐渐衰落,却在今天新的旅游使命中得以重生,使当年的青石板和古街得以继续长存。

――风雨桥,一个小型瑶汉文化圈

广西富川岔山的荷花航拍/陈正

从岔山村狭窄的古街走出,视野陡然开阔,一片崇山环绕的盆地出现在眼前,大片的荷花开得连绵不绝。

航拍岔山拍摄/陈正

我们借用无人机的视野,从空中俯瞰,惊喜地发现了一幅“画”:一道道田埂勾画出一个个几何图形,有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和小女孩裙子一样的形状。

岔山的绝美大地拍摄/陈正

在崇山峻岭的南岭山区,一片平地的出现是十分可贵的,一个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的平地对古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可以为道路的修筑提供食物供应,还可以为过往行人、军队及官员提供必要的歇息场所,保障物资供给。

当我们从湖南往广西走的这一路上,看到了不少风雨桥。其实风雨桥与凉亭的作用相差无几,都是古代“高速路”上的“服务站”。贺州学院教授韦浩明说,“潇贺古道上的风雨桥是少的,只在朝东、麦岭、城北这一带才有,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

湘桂边境的朝天桥拍摄/陈正

为什么风雨桥在潇贺古道上并不多见呢?“风雨桥其实是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一种结合体。”韦浩明说道。

在富川这一带,有一个关于风雨桥的故事流传至今:在明代的时候,汉族才子何廷枢和瑶族姑娘盘兰芝相爱了,但碍于“瑶汉不通婚”的习俗,两人迟迟未拜堂成亲。后盘兰芝被送选进皇宫做了皇妃,又因一双大脚被皇帝送了回来。

此时,何廷枢努力进京赶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十八省巡按,并外抗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但回了家的盘兰芝却听到讹传说何廷枢已为国捐躯。

于是盘兰芝修建了一座名为“青龙桥”的风雨桥纪念情郎,并在桥成之日投河殉情。何廷枢回来得知此事,在离青龙桥不远处又修了一座“澜桥”怀念盘兰芝。

澜风雨桥

“这个故事在这一带流传至今,虽然版本和细节有不同,但主体是差不多的,所以这一带的风雨桥特别多。”韦浩明说,“而且和北方的石廊桥以及侗族的风雨桥都不一样,在古道的影响下,各种文化元素在风雨桥上体现。”

澜风雨桥由石拱、桥亭和阁楼三部分组成,用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库房部主任蒋启志的说法是“集北方的石磺拧⒛戏降耐ぁ⒐旁兜母笠约氨镜氐睦赣谝簧怼薄

如今,风雨桥在当地人眼中是要满足当地风水,有“锁水”的“功能”,即留住财富。“风雨桥寄予了情,同时又锁水,又方便,又是凉亭,成为多种文化的结合。”韦浩明说。

――83岁的“挑盐人”,在这里买盐回道县

富川古城老城门

沿着富江一路向南,走到富川县城,这也是秦建“新道”的最后一站,同时又是水路的起点。走到此处的军队、商贾、百姓可在此下水坐船前往贺州,甚至直接出海。

如今,当年繁华的古城与古码头因龟石水库的修建而被淹没,留给我们的只有岸边依稀可见的由鹅卵石铺就的小道。

富江古称临水,古城街曾经就在临水边上,嘉庆《广西通志》卷载“临水可通巨舰,桂岭江水浅滩高,仅容小s”。

所以,“临水走货,桂岭江走人,临水走兵,桂岭江走官”,贺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说,“因为水没那么大的桂岭江不容易翻船,人和官员都安全一些。”

可通巨舰的临水旁的古城街会有多么繁华?此时我们想起曾在湖南道县遇到的一位83岁的“挑盐人”蒋文吉,他说,“当年,我们走古道,挑着花生到富川古城街,然后买盐,再挑着回去,因为这里的盐比贺州八步区的便宜些。”

过去,从陆上各地寻潇贺古道而来的人,将商品带至此处,使得这里成为商品交易地。

83岁的“挑盐人”蒋文吉拍摄/陈正

古城街作为商埠和盐埠,成为富川的经济中心,还拥有发达的造船业。据《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古城的交通以民船为主,富江涨水期,每条船载量为二万一千市斤;枯水期,可载八千市斤,船员工人历史最高记录为五百四十人。

不仅湖南人、广东人前来做生意,外国人也有可能曾涉足此处。在富川历史文化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一个汉代的胡人陶灯,只见它高高的鼻梁与深邃的目光,这个显然是以异域外国人为原型烧制的灯俑。

胡人陶灯

“这个出自老古城附近的一个汉墓。”蒋启志说,“是富川与胡人交往的一个痕迹和证据。”

除此之外,在富川境内还发现了一百多个宋代窑口。蒋启志说,“应该有许多是外销窑,因为这么多窑口的产品,本地是无法消化的。”

胡庆生还发现,“在这些窑中,有长沙窑技术。长沙窑的技术从湖南江永到达富川,然后到达钟山,包括现在贺州市宋代的窑口绝大部分都保存了长沙窑风格,受长沙窑影响。”

――住在贺州的湖南人,会讲六种方言

离开富川古城后,古人一路坐船,就可直达贺州八步区。

八步区的“发迹”是从清末开始的。它原本不过是一个乡间村市,直到清嘉庆末年,粤商在贺江岸边新建了店铺八间,经营食盐、杂货,并建小埠头八间供上落货及挑水饮用。

因为“铺”“步”“埠”谐音,从此得名“八步”,八步也逐渐从一个乡间村市发展为商贾云集、工商繁茂的区域中心市镇。

到上个世纪20年代,八步成为当时湖南、桂东、粤西北边境的商品集散中心,当时“入口货物以盐、铁、火柴、水油、洋纱、土纱最大宗,各色布匹次之;出口货物以生油、茶油、桐油、豆饼、谷米、红瓜子为大宗,牛皮、牛骨、生猪、生牛、香粉、锹板、铁镬次之;当地贸易,盐最流通,火柴、水油、洋纱畅销,由八步转售钟山、富川及湖南道州各县居大多数”。

当我们进入八步区时,能明显感受到气温升高。“我们这里每过一座山脉,温度就高一度,因为山脉阻隔,冷空气都很难过来。”胡庆生说。

除了温度的升高,耳边的语言也越来越多样。祖籍湖南出生贺州的胡桂杨说,“在贺州,一个人会说十几种方言并不奇怪,我就会说客家话、九都话、湖南话,会说五六种方言。”

祖籍湖南出生贺州的胡桂杨

湖南人沿潇贺古道而来,落地生根。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在黄田镇勤劳经营,很快成为当地“实力”较强的一个族群。每年二月二是客家人的节日,湖南人也会组织一支队伍,参加他们的游行,“而且往往是最隆重的一支队伍。”胡桂杨说。

贺州黄田湖南会馆航拍图拍摄/陈正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六,黄田镇湖南会馆会发动湖南人一起舞龙舞狮、杀鸡杀鱼杀猪纪念大禹诞辰,“最热闹的时候,在湖南会馆前摆过张桌子,邀请附近的村民一起吃”。

湖南会馆内部拍摄/陈正

除了湖南人外,各民族的交融也在此发生。在贺州市博物馆有两个大罐,凑近看,可以看到一个罐上刻有“左”字,另一个刻有“右”字。

大罐旁的说明写着,“金钟一号大墓中出土的‘左’字罐和‘右’字罐与南越墓中出土情况一致,对照墓中出土的‘左夫人’印章,‘左’‘右’字罐应是铺门这一王国中某位王的左右夫人所使用的器物。”

“右”字罐

胡庆生说,“南越国很有意思,它的政治制度承袭了秦汉,但又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变化。体系是北方的,封官又是南方的方式。他们也会设置左右副职,但称作左夫人、右夫人。”

这里所说的“夫人”不仅是指配偶,还是官职的名字,左右夫人同时行使职责,兼任副手,也就是说职位设置是北方的,女性担任又是南方的特征,这就体现了制度文化的融合。”

贺街航拍/陈正

――湖南公所门不大,建筑偏广式风格

临贺故城里的桂花井,千百年来,井绳勒出了深深的印痕

从市区出发,仅需20分钟车程,就到达了临贺故城(今贺街)。

临贺故城的繁荣大大早于它上游21公里处的八步,因为无论是潇贺古道的东线和西线,都会经水路在此汇合,往下走又可通粤、港、澳、台、徐闻、合浦以及海外。

早在汉代,临贺故城就已成为三省交通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设县治开始,直至年县治搬迁,它作为州、郡、县治的时间长达年之久,如今又成为广西汉代四大古城中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历史文化古城。

刘氏宗祠拍摄/陈正

我们继续往南行走,快到贺街镇时,胡庆生指着高速公路两边说,“从这里开始,每25米就有一条交通线,包括地下埋的光缆、西电东送、西气东送的线路管道,只要是穿过萌渚岭的,都得从这里过。”

当我们走到古城的东门码头,码头附近还可以看到古城城墙的残迹。在只有米的古城墙上,你不仅可以从上面带有太阳纹或鱼骨纹的花砖看到南汉时期的遗存,还能依稀看到民国的那段烽火岁月,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着你来翻阅。

古城墙

东门码头是当年临贺故城最大的码头,在码头左边有一间貌不惊人小房子,在地图上标注的是“厘金所”的字样。

胡庆生指着那个房子说,“这是以前收税的地方,每天会在固定时间放闸,来往船只要在这里交税,清朝时,每年可以贡献两银子,超过了当时全县的农业税,这里是当年贺江最大的一个集散地。”

韦浩明在《潇贺古道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写道,“从临贺古城出发走水路,北上可沟通湖南的永州、道县,与潇水相连;南下,可到达信都、封开,与珠江水运网络相接;然后沿着珠江,向东可以直通粤港澳台和海外;向西可以到达南宁,越过南流江,可与徐闻、合浦等古代著名港口相接,是历史上著名‘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门码头

你可知道“上家货”和“下家货”这两个词的来历?东门码头可细细告诉你。以前从湖南等地往下走的货,多是半成品和生产资料,比如桐油、茶籽、粮食等,被称作“上家货”;从广东、珠三角上来的货大都是成品,特别是清朝中晚期之后,有许多舶来品,比如洋火、洋钉、机械,所以叫“下家货”。

东门码头

在贺街镇的古城里,有一处门脸不大的公所已看不清门匾上雕刻的字样,这其实是一所湖南公所。

“正常应该是有画的,可能当时湖南势力不大,所以没画,门也比较小。”胡庆生说,“公所一般是大家集资修建的,相当于同乡会,刚刚来到这里,一下没地方住,可以在公所里住。等同于会馆。”

湖南会所

湖南公所的建筑风格偏广式,这也是贺街许多建筑的特征,屋顶一般呈人字形。“这种风格可以节约地方,一间搭一间,街区容易形成。”胡庆生说,“越靠近湖南,楚的风格越浓,越靠近贺州,粤的风格越浓。”

从贺街下水可直达广东,广东的影响是深刻的。到了明清,与主城区隔江相望的贺江东岸,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区,粤东会馆、民国街道都在那边,甚至在一众骑楼中,还发现了一个有罗马柱、拱窗等西式风格建筑。“这应该是晚清的建筑,应该是学了国外的。”

建筑呈“西式”风格的镖局。拍摄/陈正

――从这里扬帆,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贸易港。

合浦水儿码头拍摄/陈正

离开贺街后,需要花上七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合浦港口。

想想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古人要用多少时间,花费多少力气,才能辗转贺江、西江、南流江后,到达合浦。

回忆起从湘桂交界处一路向南而行的千里之途,当从富川看到深目高鼻的胡人陶灯起,在贺州又看到更多的异域元素,如琥珀饰、玛瑙珠、玛瑙手串、玻璃串饰,到贺街更见识了掺杂着罗马柱、拱窗的西式建筑赫然矗立在中式牌楼之中。

它们像历史一路抛洒的隐秘线索,一直引导我们到达海边的合浦,这个海陆丝绸之路早期重要始发港。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当我们走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青绿色的波斯陶壶,湖蓝色罗马玻璃碗,曾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榄形、花球形金手链,数不胜数,它们大都是汉代的文物,是汉朝与波斯、罗马交往的重要物证。

紫色多面体水晶串珠

在博物馆里,来往穿梭的还有许多异国的面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曾经一位来自伊朗的学生,看到那个青绿色的波斯陶壶时,一眼就认了出来,用不太顺溜的普通话说,“这是我们那里的。”这件波斯陶壶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东汉时期的波斯陶壶。

波斯陶壶

在这座小而精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中,馆藏文物多件,多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

曾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榄形、花球形金手链

合浦现存的一万多座汉墓,60年来经考古发掘的多座合浦汉墓中,出土了“舶来品”文物共多件(套),是中国出土汉代舶来品文物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我们试图寻找合浦的古港,在当地人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南流江下游分支之一西门江入海口附近的水儿码头。

到达时临近中午,白花花的太阳下,一溜渔船沿岸排布,船上满载着生蚝,就连沙滩上也全是生蚝的壳。渔民们头戴斗笠,穿着长衣长裤,坐在船上敲敲打打处理生蚝。

当我们的无人机升到高空,可以看到西门江的水在流向大海的路上,沉淀下的浅滩和沙洲,看到江水缓缓绕过沙洲后汇入大海。

这里会不会是当年的古港口?

有人说是。合浦县文化学者范翔宇曾在采访中说,因为离水儿码头不远,紧挨着西门江出海口而建的廉州镇草鞋村就是汉窑群遗存地,“汉窑建在草鞋村,和该村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草鞋村临近西门江及乾体港,水陆交通相当便利,何况陶瓷走水路是最好的选择,平稳防摔。”

如需确定古港口的位置,或许还需要更多的考证和研究。但是合浦作为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地位是确切的。

千年前,多少人从这里扬帆起航,第一次踏足异域的土地,又有多少人从这里上岸,落地生根。

悠悠岁月,欢迎你来,沿潇贺古道,走进古老的中国,一探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

你可能会感兴趣

联结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千年纽带――潇贺古道

探寻古城踪迹,寻找潇贺古道的千年秘密

贺州独特多元的民族风俗,你一定要亲身体验一下!

本期至此谢谢观看

内容源自《潇湘晨报》湖湘地理栏目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走潇贺古道61下篇从永州到贺州,两